读研以来,一直觉得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够高效。试图将要学习的东西进行分类,然后以不同的方法学习之。那么该如何分类呢?我觉得以"道"与"术"区分之比较合适。
何为"道 "?汉语辞典中有两条解释:1.指法则、规律;2.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
何为"术"?:技艺
字面理解,“术”更为具体,是完成一件事情的具体过程。而“道”者则是指导实践的思想,是能够举一反三的事物规律。
那么是否“道”比“术”更重要呢?我想未必。任何理论,任何“道”都最终来源于“术”的实践过程,也最终需要在“术”上得到实施,才能体现其价值。“道”与“术”两者相辅相成。那么在我们学习一门学问的过程中,就存在一个“道”与“术”何者为先的问题,即从“道”还是“术”入手学习?
孟岩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主张,在具备基础之后,学习任何新东西,都要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对于关键理论的学习,要集中精力,速战速决。而旁枝末节和非本质性的知识内容,完全可以留给实践去零敲碎打。 原因是这样的,任何一个高级的知识内容,其中都只有一小部分是有思想创新、有重大影响的,而其它很多东西都是琐碎的、非本质的。因此,集中学习时必须把握住真正重要那部分,把其它东西留给实践。对于重点知识,只有集中学习其理论,才能确保体系性、连贯性、正确性,而对于那些旁枝末节,只有边干边学能够让你了解它们的真实价值是大是小,才能让你留下更生动的印象。如果你把精力用错了地方,比如用集中大块的时间来学习那些本来只需要查查手册就可以明白的小技巧,而对于真正重要的、思想性东西放在平时零敲碎打,那么肯定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虽然这段话并没有明确区分学习的“道”与“术”,以及何者为先的问题。但却大致说明了何为正确的学习方法。
从“道”与“术”的角度来理解,那关键的,核心的,创新的部分即为“道”,“大道”。而那细节的则是“术”的部分,是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的,也许只有在实践中遇到的细节才是有意义的。
但那“具备基础之后”的“基础”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1.明确问题是什么。这一点是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要解决一个问题却没有真正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那你努力多半是白费的。2.这东西是用来干什么用的,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学习新东西的时候,这一点是需要首先明确的,只有明确了“干什么用的”,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提高学习的效率。3. 与以前的类似的东西相比,其区别是什么?一样东西,一种理论其价值往往在于对前人的突破,这突破的地方才是我们真正要掌握的。在学习一样东西之前,不妨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个,这东西对自己有多大的提升?不断地重复学习类似的东西,多半是没有意义的。
具备了基础之后,对于关键理论的学习,是不是只要抱着书本,理论对理论的学习就行呢?我想这是万万不可的。特别是对于着重于实践性的学问,比如编程,理论对理论地学习,只会让你吃力不讨好。绝大多数的创新理论,核心理论,都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的,特别是当你对这一领域的学问并不熟悉的情况下,它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逐步地加深理解。
那么对于关键内容的学习,我觉得这样学习会比较合适:先快速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关键内容浑沦吞枣地过一遍,能理解多少是多少,目的是为了获得一个理论的一个Big Picture,明确理论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大致关系。然后对于每个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逐个地通过实践来验证你的理解,但这个实践过程并不属于“术”,因为它不是为了技艺,而只是为了验证自己对理论的理解。这一验证过程结束之后,你应该就能够对关键理论有个整体的正确的理解了。
然后,你就放开手去干吧,去解决那些现实中的问题!
也许,你会说,不用这么复杂吧?是的,如果你只是为了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也存在相近的解决方案,你不想也不需要弄懂这个问题,好吧,那你就直接去找解决方案吧。但你解决这个问题之后,你学到了什么呢?当你再次遇到一个本质上一样的问题的时候,你还是能快速地解决么?没有真正弄懂问题,没有弄懂问题背后的知识,那你就准备着为类似的问题重复地去寻找解决方案吧。恩,看起来有点傻哦。